壹周叨逼叨,
是一個致力于每周為你帶最新鮮的事的欄目。
大概是每周五更新,
帶給大家和我自己不同的新聞體驗。
滿地的零楓,
支撐著最后的婉約,
被濕寒淋漓過的芳顏幾分憔悴,
卻褪不完那柚黃朱紅的衣衫,
嵌入大地寬厚的胸膛,
盈款為隆冬里最美麗的書簽,
隱隱潺潺,
吟唱生命里最悲嗆隆重的晚歌。
今年的北京,
比往常冷了許多,
除了身體,
還有心。
所以,
今天說點暖心的(大概?)
自1988年以來,
每年的十二月一日都被定為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
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
HIV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病毒,
它把人體免疫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
CD4T淋巴細胞作為主要攻擊目標,
大量破壞該細胞,
使人體喪失免疫功能。
艾滋病雖然目前沒有可以預(yù)防的疫苗而且不可治愈,
但是在體外,
艾滋病毒HIV本身是非常脆弱的,
脫離人體環(huán)境的HIV只能存活數(shù)小時。
造成病毒傳播的唯一途徑是我們行為的本身,
因此有許多方法都可以避免感染HIV。
艾滋病的流行可以經(jīng)過
改變?nèi)藗兊男袨槎玫娇刂啤?/span>
艾滋病是一種到現(xiàn)在為止還無法治愈的慢性傳染病,
因為感染艾滋病后死亡率非常高,
所以從發(fā)現(xiàn)艾滋病到現(xiàn)在的三十余年
還沒有讓人們擺脫對它的恐懼心理。
在我國艾滋病歧視現(xiàn)象還非常嚴重,
人們對艾滋病人或者艾滋病感染者
避之唯恐不及,
引用我國衛(wèi)生部副部長黃潔夫的話說,
消除社會上對艾滋病的歧視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要消除對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歧視,
一方面是消除對人群的歧視,
一方面是消除對死亡的恐懼。
對沒錯,
艾滋病最終是會死的。
只是離死亡的距離沒有那么近。
感染HIV之后并不會立刻發(fā)病。
一個非常常見的概念錯誤就是
覺得感染HIV(人體免疫缺陷病毒)
就是得了艾滋病。
其實不是的。
及時發(fā)現(xiàn)按時吃藥,
HIV攜帶者也可以有接近正常人的壽命。
官方公布的中國的同性戀高危人群最主要有三類,
就是與男性發(fā)生性關(guān)系的男性(占人群7.3%)、
毒品使用者(3.6%)
還有女性性工作者。
近年來,
HIV感染率在15-24歲這個群體中
上升趨勢明顯,
而且這個感染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
也是與男性發(fā)生性關(guān)系的男性。
這幾個群體,
本身都是嚴重被污名化的群體。
而且HIV的一個主要傳播途徑是性傳播,
對多伴侶、非常規(guī)性偏好和
同性性行為的禁忌和污名
是歧視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
艾滋病病毒攜帶者或者
艾滋病病人讓人聯(lián)想到的形象,
很可能是“有成癮行為、道德淪喪、
濫交、失敗的和違背社會范式”的這種形象。
這幾個群體都是讓人恐懼的。
不管他們和HIV/AIDS有沒有關(guān)系。
他們違反了“常規(guī)”,
違反了社會認可的家庭倫理和道德標準。
他們的存在對秩序構(gòu)成了“威脅”。
這也讓他們被邊緣化,
受到歧視。
我身邊有許多LGBT;
我接觸過性工作者;
我認識的人里面也有有過吸毒史的人。
在個人層面上,
他們都是復(fù)雜的有各種渴望和動機的人,
而不是威脅。
但當(dāng)他們以群體出現(xiàn)時,
當(dāng)我們只用群體去審視這些個體的時候,
這些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人性化的地方
很可能就被抹掉了。
那么如果消解群體概念,
就可以消除恐懼和歧視了嗎?
但是在當(dāng)下,
消除刻板印象、消解群體概念并不可能。
除了針對重點人群的干預(yù)方式,
我們也似乎沒有更好的方式去進行干預(yù)。
許多政策(不僅僅是中國的政策),
比如男同性戀不能獻血、
HIV感染者必須公布自己的感染狀況,
限制HIV感染者的公共參與
也都可能加劇對特定群體的歧視。
既然這是一種呈現(xiàn)和認知的方式,
是一種管控方式,
那么很悲觀地講,
歧視是不可能消除的。
其實不是說大家沒有科普夠,
即便是科普再多,
心理也會有隔膜。
潛意識里的恐懼,
不是科普能夠除掉的。
就像明明大家知道
腳比手接觸更少的細菌(腳氣除外),
但是你見過平時舔腳指頭而不是手指頭的嗎?
所以歧視并不一定是無知,
而是恐懼!
假如某一天艾滋病像天花一樣被攻破,
那么大家恐懼的根源就沒有了,
歧視自然會減少。
講句政治不正確的話,
有些歧視是消除不了的。
艾滋病的致命性擺在那里,
馬路上碰到瘋子都想離遠點,
更別說艾滋病患者。
任何一種傳染性疾病患者,
我們正常人都會本能的希望避開,
這是人類的本能。
但是要關(guān)愛艾滋病患者。
一來不管什么原因,
哪怕是亂交,
但人之將死,
總該給點溫暖吧,
沒有人會故意想得病的,
大多是無知,
亂交頂多是一種生活作風(fēng)問題,
不是惡!
此外關(guān)愛他們,
讓他們感到溫暖,
也避免減少隱瞞乃至反社會行為。
否則如果一味歧視,
讓他擔(dān)心宣布自己病情之后會被如斯對待,
很可能會選擇隱瞞,
甚至有反社會行為。
瓦斯還記得高中生物老師
在講HIV時說過的一段話,
你可以自己不怕傳染病,
但是你應(yīng)當(dāng)尊重別人害怕的權(quán)利。
有了"害怕"這項本能,
人類才能趨利避害,
才能進化。
-愿世界和平-
本文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wǎng)絡(luò)